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舰载无人机作战运筹分析的专著。全书以舰载无人机在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行动中如何使用并与舰艇编队形成一体化作战能力为主线,将水面舰艇编队及其搭载的舰载无人机视为一个整体,从系统视角应用运筹分析的方法,将战术、技术分析与运筹方法应用有机结合,使运筹与战术协调统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书第1章为绪论,介绍舰载无人机的发展和系统基本组成;第2章从作战使用的角度对舰载无人机任务规划的内涵进行了诠释;第3章至第9章围绕光电、电子侦察、电子干扰以及雷达探测等载荷,在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行动中的使用问题开展运筹分析。
本书可作为军事运筹学、作战指挥学、兵种战术学、军事决策、军事系统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院校教师、部队指挥员或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第1章绪论1
1.1舰载无人机发展概况1
1.1.1舰载固定翼无人机1
1.1.2舰载倾转旋翼无人机3
1.1.3舰载无人直升机3
1.2舰载无人机系统基本组成5
1.2.1舰面系统6
1.2.2任务载荷系统6
1.2.3飞行器系统6
1.3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约束7
1.3.1飞行性能约束7
1.3.2信息传输能力约束9
1.3.3飞行环境约束9
1.4本书的主要内容10
第2章编队作战中舰载无人机的任务规划14
2.1舰载无人机任务规划的概念与方法14
2.1.1舰载无人机任务规划的内涵14
2.1.2舰载无人机任务规划的原则15
2.1.3舰载无人机任务规划的方法15
2.2编队对海作战中舰载无人机的战术规划18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2.1舰载无人机对海战术任务的确定18
2.2.2舰载无人机对海任务区域的确定20
2.2.3舰载无人机对海放飞时机的确定24
2.3编队对岸作战中舰载无人机的战术规划25
2.3.1舰载无人机对岸战术任务的确定25
2.3.2舰载无人机对岸侦察任务区的确定26
2.4舰载无人机的航迹规划27
2.4.1舰载无人机航迹规划的基本要求28
2.4.2舰载无人机飞行航迹的表示方法28
2.4.3舰载无人机航迹规划基本约束29
2.4.4舰载无人机航迹规划一般流程30
2.5本章小结30
第3章舰载无人机光电载荷对海搜索运筹分析32
3.1光电载荷对海收容能力与决策32
3.1.1光电载荷对海收容面积32
3.1.2光电载荷对海收容畸变与搜参限制34
3.2光电载荷对海分辨能力与决策39
3.2.1电视系统的分辨力39
3.2.2光电载荷海面分辨力40
3.2.3海面单个目标的等效41
3.3光电载荷对海上群目标收容与识别41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3.1对海上群目标收容能力42
3.3.2收容群目标的控制方法43
3.3.3对海上群目标识别方法43
3.4光电载荷对海搜索效率与决策44
3.4.1光电载荷瞬时发现概率44
3.4.2人眼在荧光屏上的搜索46
3.5舰载无人机系统对海搜索效率与决策49
3.5.1基本假设49
3.5.2模型建立50
3.6舰载无人机对海上目标搜索方法53
3.6.1对海搜索方式及选择53
3.6.2对海搜索力配置54
3.6.3单机对海搜索方法57
3.6.4多机编队对海搜索方法58
3.7本章小结61
第4章舰载无人机光电载荷对岸射击观测运筹分析62
4.1光电载荷对岸收容能力与决策62
4.1.1光电载荷对岸收容面积62
4.1.2光电载荷对岸收容畸变67
4.1.3舰炮对岸齐射炸点分布74
4.1.4光电载荷对岸最佳收容面积78
4.2光电载荷对岸分辨能力与决策81
4.2.1光电载荷地面分辨力81
4.2.2光电载荷对齐射炸点的分辨83
4.3舰载无人机对岸可观测飞行空间86
4.3.1地理通视性分析模型86
4.3.2地理可飞性分析模型88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3.3飞行可控性分析模型88
4.3.4弹道安全性分析模型89
4.3.5观参上限分析模型89
4.3.6可观测飞行空间的确定90
4.4本章小结91
第5章舰载无人机光电载荷对岸射击校正运筹分析93
5.1舰载无人机定位校射系统组成与工作过程93
5.1.1舰载无人机定位校射系统组成93
5.1.2舰载无人机定位校射系统工作过程94
5.2基于共线构象原理的炸点偏差测量94
5.2.1炸点偏差测量常用坐标系94
5.2.2目标相对坐标计算模型95
5.2.3射击校正量计算模型98
5.3舰载无人机对岸射击校正实施方法99
5.3.1定位炸点—大地坐标校正法100
5.3.2定位目标—大地坐标校正法100
5.3.3定位目标—屏幕坐标校正法100
5.3.4定位目标—混合坐标校正法100
5.4本章小结100
第6章舰载无人机光电载荷红外热成像系统运筹分析101
6.1光电载荷红外热成像系统组成101
6.1.1探测器102
6.1.2制冷器103
6.2光电载荷红外热成像系统能力特点105
6.3典型军事目标辐射106
6.3.1飞机红外辐射特征106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3.2舰船红外辐射特征107
6.3.3地面车辆红外辐射特征107
6.3.4炮口闪光红外特征107
6.3.5人体红外辐射特征108
6.4光电载荷红外热成像系统作用距离108
6.4.1扩展源目标和点源目标109
6.4.2对扩展源目标探测视距109
6.4.3对点源目标探测视距112
6.5本章小结114
第7章舰载无人机电子侦察载荷无源定位运筹分析115
7.1相位干涉仪测向原理与精度分析115
7.1.1相位干涉仪测向原理115
7.1.2相位干涉仪测向精度分析120
7.1.3影响无人机测向精度的因素123
7.2舰载无人机双机无源定位机理与精度分析124
7.2.1双机无源定位机理125
7.2.2双机无源定位精度分析126
7.3舰载无人机双机无源定位有效区141
7.3.1基本假设141
7.3.2双机无源定位有效区模型建立141
7.3.3双机有效精定位区与等圆概率误差曲线的关系145
7.3.4基本结论147
7.4满足给定精度的双机无源探向区确定方法147
7.4.1满足给定精度的双机无源探向区构造的基本思想147
7.4.2射线长度Ri的确定方法148
7.4.3满足给定精度的双机无源探向区绘制方法148
7.5舰载无人机双机无源侦察定位策略149
7.5.1双机定基线无源侦察定位策略149
7.5.2双机变基线无源侦察定位策略150
7.6舰载无人机单机无源侦察定位策略151
7.6.1单机无源定位基本原理151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7.6.2单机无源定位机动决策153
7.7本章小结156
第8章舰载无人机电子干扰载荷运筹分析157
8.1舰载无人机通信干扰载荷运筹分析157
8.1.1海面接收点干扰场强计算模型157
8.1.2舰载无人机部署空间参数的确定159
8.1.3舰载无人机通信有效干扰区162
8.1.4舰载无人机通信干扰效能分析165
8.2舰载无人机雷达干扰载荷运筹分析169
8.2.1舰载无人机雷达干扰态势分析170
8.2.2舰载无人机雷达有效干扰配置区172
8.2.3舰载无人机雷达有效干扰区178
8.3本章小结182
第9章舰载无人机雷达探测载荷运筹分析184
9.1合成孔径雷达的类型与工作原理184
9.1.1合成孔径雷达的类型及特点185
9.1.2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原理187
9.1.3影响空间分辨力的因素192
9.2雷达载荷搜索效率与决策分析193
9.2.1雷达载荷测绘带宽度模型193
9.2.2雷达载荷测绘带宽度的限制194
9.2.3舰载无人机飞行参数的确定198
9.3本章小结198
参考文献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