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
1.1定义和内涵2
1.2主要优势和主要特点3
1.3主要类型8
1.4主要技术挑战9
1.5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11
1.6展望与对策30
1.7本书导读32
参考文献33
第2章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典型构型和应用36
2.1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典型构型36
2.1.1串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36
2.1.2并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37
2.1.3超声速强预冷涡轮发动机38
2.1.4“三喷气”组合循环发动机40
2.1.5膨胀循环空气涡轮冲压发动机41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1.6深冷涡喷-火箭组合循环发动机42
2.2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主要用途43
2.2.1军用飞行器动力44
2.2.2民用飞行器动力46
2.2.3空天飞行器动力51
参考文献53
第3章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总体方案和循环分析55
3.1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需求分析55
3.2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循环分析57
3.3变循环涡轮冲压串联组合发动机的结构特点60
3.4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总体仿真建模61
3.5串联式组合发动机变比热容部件级性能模型算法研究62
3.5.1气体热力性质62
3.5.2部件特性及其出口气流参数计算64
3.5.3发动机共同工作点的确定74
3.5.4发动机非线性方程组Newton-Raphson数值求解方法77
3.5.5变循环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模型校核77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6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串联方案81
3.6.1涡扇模式初步方案设计参数选取82
3.6.2冲压模式的初步方案设计83
3.7涡轮/冲压模式转换控制规律研究84
3.7.1模式转换过程的控制变量和控制目标84
3.7.2涡轮/冲压模式转换过程过渡态模型及多变量控制规律研究85
3.7.3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优化问题抽象86
3.7.4多变量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86
3.7.5Newton-Raphson目标规划算法研究87
3.7.6Newton-Raphson目标规划算法有效性验证89
3.7.7转换过程控制规律进行多目标规划后的过渡态仿真90
3.8进气道/串联组合发动机性能匹配91
3.8.1高超声速混压进气道设计原则91
3.8.2混压进气道外压缩波系设计92
3.8.3混压进气道内压缩波系设计94
3.8.4附面层抽吸流量估算94
3.8.5进气道压缩斜板和喉道几何参数的计算94
3.8.6扩压段总压恢复系数计算97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8.7高超声速混压进气道外流阻力估算99
3.8.8组合发动机进气道几何调节研究101
3.9串联组合发动机/喷管性能匹配112
3.9.1二元收扩喷管主要几何尺寸设计及调节原则112
3.9.2二元对称可调斜板收扩喷管特性估算算法113
3.9.3几何调整对喷管推力系数的影响115
3.10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一体化设计方案119
3.10.1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及设计点性能119
3.10.2进气道/组合发动机/喷管一体化控制规律优化结果120
3.10.3组合发动机沿飞行轨迹的稳态安装性能123
参考文献128
第4章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加力/冲压燃烧室130
4.1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工作环境和设计需求130
4.2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研究现状133
4.2.1日本HYPR计划冲压燃烧室133
4.2.2美国RTA计划冲压燃烧室137
4.2.3我国的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研究139
4.3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法及方案139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3.1加力/冲压燃烧室的性能估算方法139
4.3.2串联式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案142
4.3.3并联式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方案149
4.3.4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设计小结157
4.4TBCC加力/冲压燃烧室火焰稳定技术157
4.4.1试验装置及数据处理方法158
4.4.2值班火焰稳定器160
4.4.3可变几何火焰稳定器173
4.4.4支板火焰稳定器178
4.4.5火焰稳定技术小结211
4.5本章小结211
参考文献212
第5章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排气系统215
5.1排气系统工作环境和设计需求215
5.1.1高超声速飞行器对排气系统的需求215
5.1.2单边膨胀喷管的概念和特点217
5.2排气系统气动方案设计219
5.2.1主要几何参数确定219
5.2.2SERN模型流道设计221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2.3SERN模型其他参数设计222
5.2.4SERN模型流路设计223
5.3SERN模型运动机构设计224
5.3.1设计要求和主要技术难点224
5.3.2SERN喉道设计方案225
5.3.3可调SERN方案设计228
5.3.4运动机构设计小结232
5.4SERN内特性模型试验方法和装置234
5.4.1喷管试验台的组成234
5.4.2试验测量内容237
5.4.3试验步骤238
5.4.4试验误差分析和置信度分析239
5.5SERN内特性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240
5.5.1膨胀面型线对SERN性能的影响241
5.5.2下腹板长度对SERN性能影响263
5.5.3整体气动流路对SERN性能影响277
5.5.4侧壁构型对SERN性能影响285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5.5膨胀面长度对SERN性能影响296
5.5.6喷管喉道宽高比对SERN性能影响303
5.5.7小结309
参考文献310
第6章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进气系统311
6.1概述311
6.2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特征和设计基础312
6.2.1进气道的基本设计要求312
6.2.2进气道的结构类型313
6.2.3进气道特性对推进系统性能的影响314
6.2.4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问题316
6.2.5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318
6.3TBCC发动机进气道和扩压器设计方法319
6.3.1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道一体化设计问题319
6.3.2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过程中主要参数确定的总原则319
6.3.3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步骤321
6.3.4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计算方法329
6.4TBCC发动机进气道型面设计和特性计算结果340
6.4.1TBCC发动机推进系统设计点选择340
6.4.2TBCC发动机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和主要参数342
6.4.3设计状态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345
6.4.4沿飞行轨迹TBCC发动机进气道特性346
6.4.5展望352
参考文献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