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无线光通信系统概述
1.1无线接入方案
1.2OWC发展简史
1.3OWC/无线电通信的比较
1.4链路结构
1.5OWC应用领域
1.6安全和规则
1.6.1最大容许照射量
1.7OWC技术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光源与光检测器
2.1光源
2.2发光二极管
2.2.1LED结构
2.2.2面发光LED和半球LED
2.2.3边发光LED
2.2.4LED发光效率
2.3激光器
2.3.1激光工作原理
2.3.2受激辐射
2.3.3光反馈和激光振荡
2.3.4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2.3.5常用激光器的结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3.6LED和LD的性能比较
2.4光检测器
2.4.1PIN光电二极管
2.4.2APD光电二极管
2.5光检测技术
2.5.1直接检测
2.5.2相干检测
2.6光检测噪声
2.6.1光起伏噪声
2.6.2暗电流和过剩噪声
2.6.3背景辐射
2.6.4热噪声
2.6.5强度噪声
2.6.6信噪比
2.7光检测的统计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信道模型
3.1室内无线光通信信道
3.1.1视距传输模型
3.1.2非视距传输模型
3.1.3天花板反射模型
3.1.4HayasakaIto模型
3.1.5球面模型
3.2人造光源干扰
3.2.1白炽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2.2传统镇流器驱动的荧光灯
3.2.3荧光灯模型
3.3室外信道
3.3.1大气信道损耗
3.3.2雾和能见度
3.3.3光束发散
3.3.4光器件损耗
3.3.5对准损耗
3.3.6大气湍流模型
3.3.7OWC大气影响实验台
参考文献
第4章调制技术
4.1引言
4.2模拟强度调制
4.3数字基带调制技术
4.3.1基带调制
4.3.2OOK
4.3.3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4脉冲位置调制
4.4.1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4.2各种改进的PPM
4.5脉冲间隔调制
4.5.1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5.2最佳门限电平
4.6双头脉冲间隔调制
4.6.1谱特性
4.6.2高斯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4.7多电平DPIM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8基带调制技术的比较
4.8.1功率效率
4.8.2传输带宽要求
4.8.3传输容量
4.8.4传输速率
4.8.5PAPR
4.9副载波强度调制
4.10正交频分复用
4.11光偏振移位键控
4.11.1二进制PolSK
4.11.2误码率分析
4.11.3MPolSK
4.11.4差分圆偏振移位键控
4.11.5错误概率分析
附录4.A
4.A.1DPIM(1GS)时隙自相关函数的推导过程
附录4.B
4.B.1DHPIM的PSD
参考文献
第5章室内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5.1背景光对室内OWC链路性能的影响
5.2无HPF时FLI的影响
5.2.1匹配滤波接收机
5.3无FLI时基线漂移的影响
5.4使用HPF时FLI的影响
5.5小波分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5.1连续小波变换
5.5.2离散小波变换
5.5.3基于DWT的降噪技术
5.5.4DWT与HPF的比较
5.5.5实验研究
5.6多径传播链路性能
5.6.1OOK
5.6.2PPM
5.6.3DPIM
5.7降低码间干扰影响的技术
5.7.1滤波
5.7.2均衡
5.8均衡与分类问题
5.9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5.9.1神经元
5.9.2ANN的结构
5.10ANN的训练
5.10.1反向传播学习
5.11基于ANN的自适应均衡器
5.11.1基于ANN和FIR的均衡器性能比较研究
5.11.2分集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大气湍流对FSO链路性能的影响
6.1开关键控
6.1.1OOK在泊松大气信道下的性能
6.1.2OOK在高斯大气光信道下的性能
6.2脉冲位置调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3副载波强度调制
6.3.1SIM信号的产生和探测
6.3.2SIMFSO在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性能
6.3.3SIMFSO的误码率分析
6.3.4双伽玛和负指数大气信道下SIMFSO的性能
6.3.5负指数大气信道下的中断概率
6.4大气湍流代价
附录6.A
附录6.B
6.B.16.3.2节、6.3.3.2节和6.3.3.3节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第7章基于分集技术的室外OWC链路
7.1大气湍流效应缓解技术
7.2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接收分集
7.2.1最大比合并
7.2.2等增益合并
7.2.3选择合并
7.2.4接收信号相关性对误码性能的影响
7.2.5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中使用接收分集的中断概率
7.3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发射分集
7.4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的发射-接收分集
7.5对数正态大气信道下空间分集SIMFSO的结果与讨论
7.6双伽玛和负指数大气信道中基于接收分集的SIMFSO
7.6.1空间分集BPSKSIM系统的BER和中断概率
7.6.2负指数信道下DPSKSIM的BER和中断概率
7.7基于副载波时间分集的陆地自由空间光链路
7.7.1STDD的误码性能
7.8孔径平均
7.8.1平面波
7.8.2球面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7.8.3高斯光束波
附录7.A
7.A.1对数正态分布变量均值和方差的计算
附录7.B
7.B.1对数正态分布变量Imax=max{Ii}〖WT《Euclid Math One》〗Ni=1的PDF
附录7.C
7.C.1负指数分布变量Imax=max{Ii}〖WT《Euclid Math One》〗Ni=1的PDF
参考文献
第8章可见光通信
8.1概述
8.2系统描述
8.2.1VLC系统模型
8.2.2信噪比分析
8.2.3信道时延扩展
8.3系统实现
8.3.1比特角度调制
8.3.2脉冲调制方案
8.3.3离散多音频调制的PWM
8.3.4多阶PWMPPM
8.3.5NRZOOK的PWM
8.4多输入多输出VLC
8.5家庭接入网络
参考文献
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