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00
0.1概述00
0.2信息融合与目标运动分析的联系与区别00
0.3关于决策级信息融合问题00
0.4信息融合与指挥决策关系00
第1篇信息融合
第1章概论00
1.1信息融合的概念00
1.1.1几种说法00
1.1.2说法分析00
1.2应用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典型职能框图与基本问题00
1.2.1应用对象00
1.2.2研究内容0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2.3体系结构 00
1.2.4典型职能框图00
1.2.5基本问题00
1.3基本术语及其定义00
1.4原理基础与方法要览0
1.5存在问题与未来研究课题0
1.5.1传感器发展的滞后问题0
1.5.2传感器与C3I系统综合问题 0
1.5.3统一理论建立问题0
1.6舰船信息融合发展概要0
1.6.1舰船信息源0
1.6.2舰船信息融合发展的历程0
1.6.3舰船信息融合研究对象与内容0
1.6.4舰船信息融合研究的真正难点0
1.6.5舰船信息融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0
1.6.6关于书中所用理论、原理、方法、算法诸术语的诠释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2章信息融合数学原理0
2.1航迹起始方法0
2.1.1概述0
2.1.2航迹起始实用方法0
2.1.3其他航迹起始方法及有关问题讨论0
2.2航迹-航迹融合数学原理0
2.2.1问题的提出和描述0
2.2.2航迹与航迹最优融合的主要研究结果0
2.2.3判别两估计状态是否是同一目标的假设检验0
2.3量测融合的概念及主要研究结果0
2.3.1问题的提出和描述0
2.3.2先量测融合后航迹估计0
2.3.3量测直接参与航迹融合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4信息融合体系结构优化数学原理0
2.4.1航迹融合与不融合体系结构的性能比较0
2.4.2量测融合与不融合、航迹-量测融合与不融合
性能比较0
2.4.3集中式与一般分布式融合体系结构性能比较0
2.5小结0
第3章信息融合集合论描述基础方法0
3.1问题的提出0
3.2信息融合体系结构0
3.2.1体系结构选择0
3.2.2信息融合基本前提条件和融合原则0
3.3航迹融合准则和原理0
3.3.1融合准则0
3.3.2融合原理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4航迹-航迹融合算法步骤0
3.5算法的逻辑描述——原理职能框图0
3.6融合算法几点评注0
3.6.1融合算法前提条件0
3.6.2各站量测参与融合问题0
3.6.3融合算法主要特征0
第4章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集合论描述法0
4.1概述0
4.1.1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理论体系0
4.1.2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研究状况0
4.2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研究基本问题与解决途径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3提出问题0
4.4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集合论描述法的构造0
4.4.1基本概念0
4.4.2方位波门的建立0
4.4.3方位量测相关准则及简化0
4.4.4量测元相关分析0
4.4.5形成点迹之后的数据互联0
4.4.6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中的纯方位单站多目标
数据互联0
4.4.7算法步骤0
4.4.8算法的逻辑描述——原理职能框图0
4.5 纯方位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集合论描述法应用问题0
4.5.1对不规则目标探测区的应用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5.2关于原理与算法简化0
4.5.3关键参数选择0
4.6算法主要特征0
4.7算法评价0
第5章潜艇指控系统信息融合原理与算法0
5.1体系结构0
5.1.1传感器及量测特征0
5.1.2信息融合的基本前提条件0
5.1.3分级融合的传感器分组及融合原则0
5.1.4潜艇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0
5.2被动测距声呐多目标航迹处理0
5.2.1噪声测距声呐的发展0
5.2.2被动测距声呐多目标航迹处理集合论描述法0
5.2.3被动测距声呐与搜索雷达的多目标密集环境下航迹
处理的集合论描述法的不同点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3多基阵单目标信息融合0
5.3.1问题提出0
5.3.2MTMA模型0
5.3.3量测0
5.3.4非机动源情况的系统可观察性0
5.3.5机动源情况0
5.4潜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0
5.4.1航迹与航迹融合算法0
5.4.2方位组成的航迹与角度序列融合算法0
5.4.3方位组成的航迹与方位-频率序列融合0
5.4.4方位-频率组成的航迹与方位序列融合0
5.4.5方位-频率组成的航迹与方位-频率序列融合0
第6章水面舰艇及其编队指控系统信息融合原理与算法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1体系结构0
6.1.1传感器及量测特征0
6.1.2信息融合的基本前提条件0
6.1.3分级融合的传感器分组及融合原则0
6.1.4单舰信息融合体系结构0
6.1.5舰艇编队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0
6.2单站多目标数据互联方法0
6.3水面舰艇单舰多站多目标信息融合算法0
6.3.1航迹与航迹融合算法0
6.3.2角度组成的航迹与角度序列融合算法0
6.3.3方位-频率组成的航迹与方位-频率序列融合0
6.4舰艇编队信息融合算法0
6.4.1编队信息融合准则0
6.4.2航迹融合检验0
6.4.3融合航迹计算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7章岸基指挥自动化系统、火控系统信息融合原理与算法
7.1岸基指挥自动化系统信息融合原理与算法
7.1.1概述
7.1.2岸基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与融合基本原理
7.1.3信息融合准则
7.1.4信息融合算法步骤
7.1.5算法的逻辑描述——原理职能框图
7.1.6融合算法几点评注
7.2火控系统信息融合原理与算法
7.2.1问题提出和描述
7.2.2信息融合体系结构与原理
7.2.3信息融合算法
7.2.4火控系统信息融合几点评注
第8章信息融合进一步的发展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8.1研究与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8.1.1概念与范围问题
8.1.2层次与体系结构问题
8.1.3应用问题
8.2发展指导思想
8.3发展展望
第2篇目标运动分析
第9章概论
9.1目标运动分析概念
9.2目标运动分析研究范围
9.3目标运动分析研究方法
9.4目标运动分析研究现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10章目标运动分析理论框架
10.1目标运动分析体系结构
10.1.1被动测距声呐目标运动分析体系结构(最内层)
10.1.2综合声呐目标运动分析体系结构(内层)
10.1.3舷侧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体系结构(中层)
10.1.4线列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体系结构(外层)
10.2目标运动分析方法
第11章综合声呐目标运动分析
11.1综合声呐目标运动分析经典方法
11.1.1确定性参数计算方法
11.1.2线性最小二乘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1.1.3未能正确使用最小二乘法数学模型的几个案例分析
11.1.4推广的维纳滤波-变参数线性系统平滑原理
11.1.5卡尔曼滤波和非线性滤波应用理论
11.1.6识别-滤波-控制(IFC)原理
11.1.7人工神经网络(AN2)原理应用
11.2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11.2.1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应用于纯方位系统目标运动分析
综合评述
11.2.2一般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11.2.3非线性最小二乘纯方位目标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11.2.4结论
11.2.5纯方位目标运动分析线性化后的最小二乘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1.2.6非线性最小二乘应用结论
11.3纯方位系统定位与跟踪的本载体最优轨线方程及其最优轨线
11.3.1最优机动思想与原则
11.3.2最优轨线方程
11.3.3最优轨线计算方法
11.3.4最优轨线计算结果
11.3.5最优轨线性质
11.3.6最优轨线定理
11.3.7最优与次优轨线方程汇总(表11.5)
11.3.8一个实例
11.3.9工程简化应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1.3.10结论
附录A
11.4纯方位系统目标折线运动定位与跟踪原理
11.4.1问题描述
11.4.2主要结果
11.4.3结论
11.5悬停潜艇目标定位与跟踪原理
11.5.1潜艇悬停概述
11.5.2与悬停攻击相关的潜艇隐蔽攻击主要理论
11.5.3悬停潜艇目标定位与跟踪方法
11.5.4结论
11.6模型识别-滤波-控制(MIFC)原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1.6.1识别-滤波-控制原理及其发展综合评述
11.6.2交互多模型(IMM)发展评述
11.6.3机动目标跟踪新研究评述
11.6.4模型最优识别原理
11.6.5模型最优控制原理
11.6.6模型识别-滤波-控制与识别-滤波-控制
原理比较
第12章舷侧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
12.1提出问题
12.2被动测距声呐基本原理
12.2.1三点等间隔线列阵目标定位原理
12.2.2三点等间隔线列阵目标定位解存在唯一的充要条件
12.2.3讨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2.3舷侧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Ⅰ)——位置估计线性最小二乘法
12.4舷侧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Ⅱ)——速度估计
12.5舷侧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Ⅲ)——位置速度联合估计的线性
最小二乘法
第13章拖曳线列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
13.1质心拖曳线列阵声呐目标运动分析
13.1.1量测原理误差论证
13.1.2质心线列阵单目标运动分析
13.1.3质心线列阵多目标运动分析
13.2形体拖曳线列阵目标运动分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3.2.1形体拖曳线列阵单目标运动分析(一)
(含时延及变化率)
13.2.2形体拖曳线列阵单目标运动分析(二)
(含时延及变化率)——目标定位同时
跟踪的数学模型
13.2.3形体拖曳线列阵单目标运动分析( 三)
(含时延及变化率)——基于时延和与
差的线列阵目标定位数学模型
13.2.4形体线列阵声呐多目标运动分析
(不含时延及变化率)
13.3拖曳线列阵声呐左右舷模糊问题与其解决途径
13.3.1左右舷模糊问题
13.3.2解决左右舷模糊的途径
第14章声呐浮标目标运动分析
14.1反潜各类声呐探测目标能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4.2声呐浮标目标运动分析问题
14.3被动声呐浮标固定目标运动分析
14.3.1确定性参数计算方法(见图14.2)
14.3.2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14.3.3线性化后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14.3.4小结
14.4被动声呐浮标匀速直线目标运动分析
14.4.1确定性参数计算方法
14.4.2线性最小二乘法
14.5主动声呐浮标距离、方位联合量测固定目标运动分析
14.6主动声呐浮标距离、方位联合量测匀速直线目标运动分析
14.7主动声呐浮标纯距离量测目标运动分析
14.7.1主动声呐浮标纯距离量测固定目标运动分析
14.7.2主动声呐浮标纯距离量测匀速直线目标运动分析
14.8小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15章潜艇目标运动分析综合及发展综合评论
15.1声呐系统发展概述
15.2潜艇声呐系统与指控系统的综合原则、途径与关键技术
15.2.1潜艇声呐系统与指控系统综合原则
15.2.2潜艇声呐系统与指控系统综合途径
15.2.3潜艇声呐系统与指控系统综合关键技术
15.3潜艇TMA发展综合评论
15.3.1TMA研究学术贡献与团队分析
15.3.2TMA研究趋向和发展远景
第16章水面舰艇立体反潜系统目标运动分析综合
16.1反潜兵力与反潜武器
16.1.1反潜兵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6.1.2反潜武器
16.2反潜武器系统
16.2.1反潜声呐
16.2.2反潜火控
16.2.3反潜武器系统组成
16.3水面舰艇反潜系统发展进程与存在问题
16.3.1水面舰艇反潜系统发展进程
16.3.2水面舰艇反潜系统存在问题
16.4水面舰艇立体反潜系统构想
16.4.1立体反潜系统使命、任务、组成与功能、性能、
指挥原则、体系结构、界面
16.4.2立体反潜系统几个关键技术
16.5立体反潜系统目标运动分析信息融合
16.5.1直升机搜潜情报台与本舰反潜情报台的目标运动
分析的信息融合
16.5.2拖曳线列阵声呐与舰壳声呐目标运动分析信息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