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001
1.2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构成和发展003
1.3基于结构动态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005
1.3.1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006
1.3.2基于结构时域观测的损伤识别方法010
1.3.3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损伤识别方法011
1.3.4基于统计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014
1.4目前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016
1.5本书主要研究内容017
第2章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019
2.1引言019
2.2小波分析原理020
2.2.1小波分析021
2.2.2多分辨率024
2.2.3小波包分析025
2.3小波包分析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026
2.3.1结构动力响应的小波包能量谱026
2.3.2构建结构损伤特征指标027
2.3.3数值算例029
2.4实验研究038
2.5本章小结040
第3章降低环境温度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041
3.1引言041
3.2主成分分析042
3.2.1主成分模型043
3.2.2主成分的求解044
3.2.3主成分分析几何意义045
3.2.4主成分残差046
3.3因子分析046
3.3.1正交因子模型047
3.3.2参数估计的主成分法048
3.3.3因子得分050
3.4主成分分析在降低环境温度干扰中的应用050
3.4.1基本思路05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4.2小波包系数节点能量谱051
3.4.3损伤识别步骤051
3.4.4数值仿真054
3.5因子分析在降低环境温度干扰中的应用058
3.5.1环境影响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参数模型058
3.5.2降低动力响应特征参数的环境影响059
3.5.3损伤识别方法060
3.5.4数值仿真062
3.6本章小结066
第4章基于结构加速度AR模型系数的损伤识别方法068
4.1引言068
4.2理论基础069
4.2.1时间序列模型070
4.2.2AR模型071
4.2.3AR模型的定阶071
4.2.4AR模型的参数估计072
4.3结构损伤统计模式识别073
4.3.1主成分数据缩减074
4.3.2多元控制图075
4.3.3损伤识别方法077
4.4实验研究078
4.4.1实验描述078
4.4.2损伤模拟079
4.4.3马氏距离判别函数080
4.4.4损伤识别结果083
4.5本章小结096
第5章基于振动传递率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097
5.1引言097
5.2理论基础098
5.3振动传递率特性的仿真研究100
5.3.1仿真模型描述100
5.3.2可重复性100
5.3.3损伤敏感性102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5.3.4损伤位置的敏感性103
5.4实验验证106
5.4.1实验描述106
5.4.2实验工况设计108
5.4.3损伤识别方法108
5.4.4识别损伤存在110
5.4.5识别损伤位置128
5.5本章小结129
第6章结论及展望130
参考文献133